今早請了半天假,繼續看女性影展。
看的片名是「咱是走車人」&「夢醒洛杉磯」。

其實ㄧ開始看這個場次,
是因為對「咱是走車人」有興趣。
不過兩部片看完之後,
不論是我還是 M 及 W,我們都比較喜歡「夢醒洛杉磯」。

「咱是走車人」這個議題其實挑的很不錯,
從這個主題,
思考一下我覺得就可以發展出很多可以深入在發展再繼續深入的議題。
譬如:一個多為男性的辛苦的行業,
女性從中會遇到什麼困難與打擊?
她們要如何面對刁難?她們又是如何走過這段艱辛的路程?
女性司機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選擇進入這個行業?
對於一般乘客來說,
搭乘女性司機的車與男性司機的車,
又會有什麼樣不同的感覺?
而造成這些不同的感覺的原因又為何?
以上是我自己目前想到可以討論的點。

但或許是因為導演還是學生或者剛畢業?
又或者受限於拍片的時間?─ 我不知道主因為何,
但看完整部片會覺得很多可以探討的點探討的不夠深入,
紀錄的內容比較流於浮表,
(雖然仍舊可以看出這些女性司機的偉大及辛苦)
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也因此,雖然這部片的背景在跟我生活息息相關的台灣,
片中也有讓我感動的地方,
但整體來說沒有達到原先我看它的期待值。

不過本場的映後座談是導演 & 游阿姨本人,
導演看起來就很年輕,
游阿姨真的就ㄧ整個很直爽開朗的大姐大感覺,
若非我已經習慣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騎著機車趴趴走,
無法忍受等公車要浪費的時間和人擠人,
我也還真想去坐坐游阿姨 & 其他女性司機們開的公車呢!

   

  咱是走車人   We, the Drivers
  黃鈴媛 HUANG Ling-yuan
  2007|台灣|紀錄片 Documentary|Color|Beta|30 min 07 sec
  2007 澳門全澳原創錄像影展

  公車界人稱「大姐頭」的尤于方,十三年前因骨髓炎導致輕微不良於行,為了扶養三個兒子,她隱瞞殘障身分考上三重客運司機,從此展開走車生涯。本片記錄尤于方阿姨和其他女駕駛的日常生活,她們打破乘客對公車司機的刻板印象,在職場上克服生理和性別差異的各種問題,用女性特質和真誠的態度暖化冷漠的台北。 


第二部紀錄片「夢醒洛杉磯」,
倒是出乎我意料的好看還有吸引人。
而且看完之後,
對於美國這個小時候曾經很憧憬的國家會越來越不以為然,
並且越來越覺得台灣其實真的很不錯。
當然這樣的感覺並不完全是因為本片,
也是包含長大之後所見所聞越來越多之後所累積的一種感覺。
〈當然,我還是會想去美國遊玩啦!或者去旅居個1年半載的,因為那不ㄧ樣嘛!〉

接著,再說回電影吧。
電影簡介可以看下面從女影部落格拷貝過來的黃色字體,
不想在廢話去敘述電影內容大綱。

片中的非法移民們在抗爭自己的勞動權益過程長達3年,
ㄧ邊要努力工作維持生活一邊抗爭這麼長久的時間,
我光想像都覺得若我是當中的一員的話,
我其實應該也會是那種支撐不下去的人之ㄧ。

紀錄片中可看出在抗爭一年多之後陸續有人堅持不下去,
也有人覺得這樣的抗爭是無意義的,
就算被剝削,也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抗爭上,
而認為繼續去賺辛苦的血汗錢比較有意義。
即使是出席抗議活動的人,
也可能只是跟著拿布條掃街而不肯好好的喊出口號,
在漫長的抗議活動中,
希望的渺茫已經夠讓人失落了,
不團結的夥伴則會更打擊抗爭夥伴的士氣。
而有時候,一些活動之所以會失敗,
不也是因為不夠團結所致?
若當事人都放棄爭取權益,
即使是想幫忙這些非法移民的「中心」,
又要怎麼幫忙呢?

當然,抗爭到最後還是可能確實是會徒勞無功的,
但不去抗爭沒有爭取就不可能得到你所希望想要的,
不幸的是,通常放棄抗爭甚至扯後腿的人,
卻仍舊可以在抗爭成功後共享福利。

我必須很慚愧的說,
其實雖然我可以說出這樣的話,
但我卻無法肯定如果我自己是當事人的時候,
我能否在有許多高風險的情況下參予抗爭活動。
而即使參予了,如同之前已提過的,
我覺得在希望渺茫且週遭人不夠合群的情況下,
我應該無法持續3年吧?
當然也有可能因為非常的投入所以其實也能堅持也說不定,
但總之我對自己並沒有那樣的把握。

然後,透過本片,我也覺得女性實在很偉大,
至少,片中的女性絕對比男性偉大。(笑)
─因為她們能不改初衷在遭遇挫折後努力的堅持下去,
她們不奢求靠別人抗爭來得到不勞而獲的成果,
為了未來,即使覺得希望渺茫時,
她們仍就為著那一點點的機會堅持著。
〈不過我也不清楚我會這麼覺得是因為本片的主要三個被記錄者都是女性呢,
   還是因為成衣工廠的工人本身是男性居多?〉

紀錄的女性之ㄧ的背景:
老公就算努力賺錢一拿到錢就拿去喝酒喝到,
直到沒錢才回家,
因此家計養小孩完全都要靠她。
最後在抗爭成功前,
雖然好像沒離婚,
但也跟老公分開了。
嗯,很好。女性要成長

紀錄的女性之二的背景:
留3個小孩在家鄉,
靠著被剝削努力的賺血汗錢回家支持家庭還有小孩。
雖然想家卻因為沒有身分無法返家,
抗爭活動開始時已經離鄉背井18年。

紀錄的女性之三:
她在抗爭的過程中離開了成衣工程,
被協助抗爭的機構錄取為員工。
甚至後來還到了韓國參加另ㄧ個抗爭並發表自己的經驗。

結尾時,人在韓國的她說:「從老家到美國已經是很厲害的ㄧ件事了!......我從沒想到我還可以到紐約(因為抗議活動的關係而有了機會去紐約),而現在我甚至來到了韓國!......我學的越多越覺得寂寞,有時視而不見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我知道我已經努力這麼久了,沒人可以奪走這ㄧ切。就像在墨西哥挨餓的時候,我媽只要有任何食材,她會做出好吃的蛋餅,所以掌握現有的一切,就算素材不好也能創造傑作。

最後最後的那幾句話真的讓我超超超感動的啊!
而且真的是可以深深的看出這位女性在這段抗議活動中的成長茁壯。
畢竟在抗議過程中,確實他們擁有的資源真的很少,
但他們仍就靠著手中所擁有的堅持努力著而完成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偉大壯舉。

    

  夢醒洛杉磯   Made in L.A.
  艾莫迪娜‧卡拉榭多 Almudena CARRACEDO
  2007|美國|紀錄片 Documentary|Color|Digi-beta|70 min
  2007 西班牙CineVegas女性影展最佳紀錄片
  2007 哈瓦那國際影展

  每年都有許多非法移民進入美國,但是沒有合法身分、不會說英文的移民到了美國,只能在「血汗工廠」車衣服,忍受剝削、超時工作和低於最低工資的薪水,於是他們開始採取抗爭、提出告訴。導演在記錄整個工運過程的同時,也記錄了三個主角這段時間的經歷、家庭變化以及在工運中的成長。女性為脫貧努力,展現勇氣與活潑的生命力,令人驚豔。


其他補充紀錄:

本次女性影展早場還有送 tarbucks coffee〈每天限量50杯。〉
而每個場次都可以只要有需要可以自行取用 Vera 維那天然冰河水,
真的是很貼心的服務啊~ XD

另外,其實我個人在看「夢醒洛杉磯」的時候,
有些地方是讓我很有疑問,
但又覺得我如果寫出來搞不好會被說機車吧?
而且,其實也沒有答案~~~^^b
〈因此以下疑問鬼隱~ XD〉

1. 片中曾說:為了下ㄧ代要努力抗爭,
然後被記錄的女性2的小孩也打算偷渡來美國找18年沒見的媽媽。
當時我的感覺是:所以為了未來、為了下ㄧ代抗爭,
是表示要讓即將偷渡過來的小孩不要那麼辛苦嗎?
如果妳本身是這樣被剝削的,為什麼還要讓小孩來呢?
然後跟 M 的討論結果是─
因為美國再怎麼糟糕可能還是比他們家鄉好吧?

2. 明明就是這樣悽慘的過生活─
每天超時工作又拿到最低工資,
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吃的胖胖的呢?
是美國食物的問題嗎?
當然這個疑問跟他們被剝削的事實ㄧ點關係都沒有啦!
我承認我無聊又機車。

3. 抗爭的時候他們除了在 LA 抗爭也去到紐約,
然後當時這些抗議的女性還會拿著數位相機拍著紀念照。
嗯,數位相機難道不算是奢侈品嗎?
不是生活很苦最低房租也難以付出嗎?
還是數位相機在台灣「對我來說」算高價品,
但其實在美國不是高價品,
而且他們用的其實還是其中的低階產品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r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